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

打開世界的窗 看見台灣服裝設計師

「中華之光: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評選」是大陸中央電視台與文化部、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文化人物評選活動,今年年初的頒獎典禮中,台灣客家爵士天后官靈芝受邀出席。她戴著立體漿挺的牡丹手花,身著寶藍色緞面長襬禮服,端宜獻唱。這套禮服乃出自台北一家擁有8年製衣經驗的工作室,其臨危受命,以不到一週的時間,打造出這套巧妙融合客家藍衫與傳統花布的禮服。而在去年,這家工作室即以「百霏」為名,正式成立行銷平台。「我們真切地希望,在世界各地活躍的台灣設計師,能被更多人看見。」負責人林瑩由衷地說。

裁縫車下的童年

說話徐緩、聲音溫暖的林瑩,本身非服裝設計師,卻決心做好這件事,她說:「其實是為了圓媽媽的夢。」原來,林瑩的媽媽是服裝設計補習班,18歲便開補習班教授服裝設計。林瑩記憶中的童年,常在針車和裁縫車下面和妹妹玩家家酒度過。母親主要做高級訂製服,客戶多是達官顯要,雖然有雇一些員工,但還要親自教學,非常忙碌。所以,大約在林瑩國一時,就忙出病來,所有的工作只好都停下來。

母親事業的停擺,不僅加重父親的擔子,也多少影響家裡的經濟與林瑩的人生。當她考取輔大時,父親剛好退休,於是開始擔負養家的責任。當時主要從事外文和音樂的教學。最初去補習班教課,接著以家教為主,後來也接觸到政商名流的客層,進而開始做口譯工作。大學畢業後,林瑩帶著存好的學費,並留下一筆家用,便隻身到日本進修、工作。身在流行最前線的東京,林瑩心裡依舊惦著媽媽的時裝夢。「我想,大部分的服裝設計師,心裡都會有個想法,就是要擁有一家自己品牌的店。」

後來,林瑩回到台灣,帶著媽媽曾懷抱的理想,走入婚姻,卻總想做點什麼。婚前,林瑩走過50幾個城市,她發現,世界各地有很多優秀的台灣設計師,卻鮮少為國人所知。「這些年,我看太多設計師,做好衣服後,就忙著找通路,但畢竟大部分都是感性的人,他們對行銷、通路是相對陌生的。而沒有通路,製成的作品只能堆家裡,也不是辦法。」於是,她心裡慢慢萌生創立行銷平台的想法。

一條龍作業

「百霏」的前身是林瑩的好友趙家羚開設的服裝工作室,她在服裝界扎根8年,帶領多位有30幾年經驗、各有專才的樣品師,幫超過60個國內外高檔品牌代工,不但認識很多優秀的台灣設計師,也累積豐厚的實戰經驗。除了銷售部分,從服裝開發端的打版、打樣到大貨,全都包辦。而且,任何素材、款式都難不倒她們。於是,林瑩決定開創新局,負責行銷通路這一塊。

時裝界看似光鮮,實則是個競爭激烈的行業。林瑩不諱言地說:「以服裝設計畢業生來說,2個班60人畢業,真的會成立品牌的,大概只有1到3人。」在現實而殘酷的篩選下,1名設計師的誕生實屬不易,最終還得面對市場的考驗,林瑩說:「設計師的夢想和消費者這一端,必須要能取得平衡。」

除了通路,設計師會不會評估作品的價值成本在哪裡,也是關鍵。很多設計師的商品很賣,卻不賺錢。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得賣多少才不會虧本。其實,「服裝設計」、「行銷」需要2個不同的腦袋。因為有長期的代工經驗,才知道成本運算模式,以及不同的做工,價錢也會不同。而如何用有限的資源,做出被消費者認同的作品,也需要琢磨、專研。林瑩有自信的說:「假設一位設計師來找百霏,從製圖、打版、打樣、定價、找通路到店面,我們都可以處理。」

成立「百霏」前,林瑩和趙家羚經常熬夜和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台灣設計師們聯繫,「很多設計師的時差跟台灣超過10小時,我們都是半夜聯絡,和他們培養關係。除了幫他們製作,也會幫他們在全台灣,甚至是全亞洲的曝光。」

潘貝寧,是在歐洲頗負盛名的台灣設計師,在林瑩簽下合作的設計師裡她是跑最多國際時裝秀的人。歐盟選出的40位崛起中的服裝設計師裡,她是其中一位。之前有英國工黨夫人身穿她設計的衣服,出席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的世紀婚禮。「DePloy」是她的自創品牌,作品優雅細緻,那種美感不是學校能學得到的。通常,她設計的衣服往往不只一種穿法,很少人會這樣做服裝。

除了推出海外台灣服裝設計師的作品,百霏也很支持身在台灣的新銳設計師,例如「Fabitoria」這個品牌是2位從實踐畢業的年輕女生創立的,她們以數位印花方式來設計很跳tone的圖案,非常大膽、有新意。台灣甚至香港、中國,都有不少當紅藝人穿過她們設計的裙子。

而百霏和一般行銷公司的不同處,除了她們能包辦整個服裝製程,她們選擇的品牌設計師也以華裔台灣人為主,林瑩說:「很多是在倫敦、巴黎、東京、義大利、西班牙求學,畢業後,就留在那邊工作,因為他們知道歐洲人懂得他們的服裝語言與天分。其實,台灣人真的可以做出不亞於歐美設計師的作品,而我也非常希望消費者有機會認識這些在異鄉火紅的台灣之光。」

懷抱著媽媽的夢想,林瑩希望每件「藝術品」,都能適得其所,用最好的方式來和消費者相遇。她語帶驚人地說:「其實媽媽反對我做這件事。」原來,孤注一擲的她,竟用貸款築夢。「畢竟這是我想做的事,我要對自己的理想負責。」她心有所感地說:「生活何其瑣碎,很多人的理想都被現實消磨掉了。而每次和設計師聊服裝,我都會看到他們眼中的火花,這是一群追逐自己理想與夢想的勇者,他們有絕對的自信。那讓我感受到生命力,也帶給我無懼前進的動力。」

資料來源:中央通訊社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